20180820

 

遮圖1.png

甲成員先報導他閱讀甲成員先報導他閱讀<媒體正在複製閱聽大眾對身心障礙者的歧視/孫一信>的內容:他看到作者提一則新聞報導,其資訊是如何分流處理。

乙成員反思:人看到美的東西是有快感,但看到美的東西被破壞也會有快感。

老師問:路上一個神經病連續砍了四個人,為何媒體會冠上神經病?
因為大眾希望趕快到找原因,只要有原因就能找到答案,這樣就能進行歸類,告訴自己這是一個例外,這樣可讓自己安心。因此,若貼上精神病者,大眾就容易安心,因為可以有一個對策來對付精障者,如隔離。

 

相對,若萬一找不到答案,像是犯案者平日都閱讀一些孔子、聖經等優良讀物,就會讓民眾擔心,這樣的人太平凡太一般,使得民眾無法分辨跟同事鄰居有何不同。
 

讓大眾說該人是精神病,是為了安心,因為大眾就會想這是例外,當然過程中還要表現出人道,就將此人交給精神科專業醫師,所以更加強要信賴專業。
 

這種讓己安心的標籤式分類,會延伸擴大到:乞丐一定是肢體障礙,智障賣東西一定是被操縱;越南外勞一定會偷車,柬埔寨外勞一定是賣淫...
 

像日本乙武洋匡被報導出障礙者劈腿新聞後,就滿跌破大家對重障者的刻板印象。

 

孫嘉梁成員提到,當他被標示為腦麻博士時,感到不舒服,認為為何不就只提博士。有成員認為,若沒有特殊身份,媒體幹嘛報導?

遮圖2.png

老師與成員討論,就像很多人認為這樣報導是正向,不是歧視。但媒體同步是先要賣腦麻的刻板負向印象,才能賣突破限制的正向印象。媒體其實是行使暗示。

引發討論:特殊性被報導的價值性為何?有意暗示,在這麼特殊狀況,其他人應該也可以如被報導對象一樣突破某種限制。相對也暗中強調,資源應該集中在這類菁英身上,其他殘障就是廢人,而不是殘而不廢。強調自己努力跟制度無關。所以嘉梁故事應該改寫為:若制度健全,搞不好會有更多腦麻博士出現!!

 

成員提出一篇對於精神障礙的汙名有比較新的論文引用和新聞事件的文章 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160407-opinion-xupeiran-taiwan/


 

以及

https://www.mdnkids.com/specialeducation/detail.asp?sn=659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歧視
    全站熱搜

    abnorma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